第一百零九章 回收雄猫战机
小鹰号航母。
“我们也不用太担心米格-25的威胁,他们虽然能够飞到三万米的高空,速度也有三马赫,但是,这种高度和速度下,机动性能很差,根本就不能进行任何战斗,更不可能在这种状态下发射导弹。”航母舰长史蒂夫上校说道:“最多他们就是侦查一下,我们的黑鸟,也能够在这种高度上进行侦查。”
这句话说得很无力,谁都知道,就在几个月前,美国人的黑鸟,在远东上空被苏联人给击落了。之后,黑鸟再也没有在苏联上空飞行过。
己方的黑鸟,纯钛合金打造的科幻战机,在苏联人的领空上折戟沉沙。己方已经没有了任何手段,而苏联人的米格-25,究竟是怎么构成的?居然可以具有战斗机的性能?苏联的航空科技,已经将美国的航空科技甩开了一大截啊!
米格-25能拦截黑鸟,而黑鸟却不能拦截米格-25,这就是差距!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以为米格-25也是用钛合金打造的,苏联的钛的储量丰富,也拥有丰富的钛合金的加工经验,别的不说,就连美国的黑鸟侦察机,大部分的钛合金,其实都是从苏联以民用的借口进口过来的。
如果他们要是知道,米格-25使用的是不锈钢,恐怕得郁闷得吐血了。
“我们应该继续发展防空导弹。”飞行联队长特德上校说道:“如果我们的护航的军舰上,有射高超过三万米的防空导弹,也不用现在这么被动。”
当初,苏联没有高度足够的飞机,看着美国人的U-2在苏联上空肆意侦查,不得不大力发展导弹,结果U-2被萨姆2揍下来了,彻底老实了。
现在,想要让苏联人老实,就得走相同的道路,发展射高超过三万米的导弹!
乔纳德中将也是眉头紧锁:“是的,我会向海军司令部建议,我们最新发展的标准导弹,要有射高超过三万米的导弹!不过,我们也不用对这种飞机有太多的担心,如果他们敢下来,我们的雄猫战机,绝对能用性能的优势击落他们!”
就在最高指挥官们议论纷纷的时候,舰队的其他人员,还在自己的岗位上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
圆球型的雷达屏幕上,可以看到亮线转动,而在亮线旋转了一圈之后,屏幕上出现了两个亮点。
“报告,180方向,距离九十,速度五百,高度五百,两个目标。”雷达操作员报告道。
“不用担心,那是拳击手小队。”另一名雷达官说道,他按下了通话器按钮:“拳击手,拳击手,收到请回话,over。”
“拳击手收到,正在准备返航,over。”很快无线电里面就有回音。
“注意速度和方向,over。”雷达官继续说道。
听到了这些对话,雷达兵终于放松了,这两个目标,高度,速度,都像是准备返航的,而且无线电对话也都准确无误,看来是自己多虑了。
该死的IFF,肯定是又出故障了!
在二战的时候,敌我识别的问题就已经凸显出来了,而现在,西方世界主要使用的装备就是雷达敌我识别系统,由询问机和应答机两部分组成。雷达发现目标后,用询问机向目标发出一组密码询问信号。如果目标是己方的,目标上的应答机会自动对询问信号进行解码,然后自动发回密码应答信号。应答正确,就证明是己方的。询问机对应答信号进行解码后,输出一个识别标志给雷达显示器,与该目标回波一起显示出来。
如果是敌人的目标,则虽然有应答机,也没有对应的密码,解算不出来,无法应答。
但是,这都是理论上的。实际上,这套系统在很多时候都会失灵,比如在恶劣天气里导致的电磁波能量衰减,结果,应答机没有收到问询的信号,也就不会回答。所以,这套系统最终就变成了能应答的肯定是己方的,而没有应答的,则不能确定!
在西方历次的军事行动中,哪怕是到了后世的海湾战争,因为敌我识别的问题导致的误击事件,占据了损失的一半左右,是相当巨大的。
而现在,电子技术相比后世差得很远,更是不怎么可靠了。
而苏联,电子技术更加落后,采用的则是更极端的办法,比如,陆地上的各个防空军是划分好了各自的区域的,各自在各自区域内负责,不用担心友军的问题。而在海上,军舰也没有敌我识别,真的战争时期,只要是进入军舰的防空区域的,一律射杀!
现在,无线电联络无误,信号特征也类似,雷达兵没有过多的怀疑,他不知道,己方犯了个很大的错误!
此时,风浪已经小了一些,小鹰号航母的后甲板上,一片忙碌,他们都在为回收己方的两架雄猫战机进行准备。
一侧的菲涅尔光学助降系统旁边,几名穿着白背心的人员,握着手里的信号枪,他们要观察飞机的降落航线是否合适,如果对方没有准确地对准跑道中线,如果降落姿态不对,如果着舰钩没有勾住阻拦索,都需要再重新复飞。
他们的眼睛睁着大大的,望着那架越来越近的飞机,但是,远远地望见了那两架飞机,却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怎么看起来,好像不一样啊?他们无数次地观察过己方的雄猫战机降落,从这个视角,看到的雄猫战机,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啊,进气口那么大?
随着那两架飞机越来越近,甲板上的人员都呆住了,那是什么?巨大的矩形进气道,机翼上还吊挂着导弹,机体尺寸,明显大过了己方的雄猫战机。
在他们惊讶的目光中,对方居然放下了起落架!巨大的主轮胎,随时都能够擦到己方航母的甲板上!
“米格25!”一名穿着黄马甲的甲板人员大声喊道。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