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治国理政的他山之石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选择
根据有关材料统计,在国外100多个国家中,有近150多个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其中党员人数过万的政党有30多个,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员总数有一亿左右。国外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有越南、朝鲜、老挝、古巴、摩尔多瓦等国家。原苏东地区没有更名改姓的共产党中,有一定影响的有35个,有党员140多万,主要由原来执政的共产党内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派别组成,除个别党外,绝大多数为合法政党。其中,组织较完整、在本国有较大影响的有俄罗斯共产党、捷克摩拉维亚共产党、乌克兰共产党和摩尔多瓦共产党(该党成立于1993年,曾经两次赢得议会选举,并成为执政党。2009年选举失利,成为在野党。)这些党仍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但同时强调要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它们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但强调社会主义也要革新,要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一、当今社会主义的选择和走向
在20世纪的沧桑巨变中,社会主义的崛起是最重要的变化之一,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既有风起云涌的雄伟诗篇,又有创业者跌宕起伏的沉重足迹;既有大崛起、大发展,又有大落差、大反复。欧洲国家有的易旗变质,有的自动解散,有的仍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车轮前进中的这种颠簸,使社会主义面临不少问题,在新世纪社会主义何去何从,是摆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历史课题。
20世纪初十月革命的胜利,揭开了全球范围社会主义试验的序幕,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为东方落后国家新辟了一条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探索之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俄国的实际,逐步探索形成一套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体制,苏共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经受住了1929年至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考验,赢得了反对法西斯主义的胜利,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吸引力。在抵抗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不少国家的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们的赞赏,发展成为二战后本国社会中一支不可缺少的政治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进入了大规模、大踏步发展的时期。社会主义成了制衡资本主义的中流砥柱。在世界格局和世界主题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资本主义和平发展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社会主义国家陆续进行了改革。由于社会主义各国的领导人对马列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国内外形势的判断不同,各国相继采取了不同的改革道路、政策和措施,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中国崛起的局面,世界社会主义在20世纪末陷入了严重的挫折。无论执政的还是非执政的共产党,其发展有所波动。特别是在“苏东剧变”的巨大冲击下,不少共产党内部出现了思想混乱和组织分裂,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
从20世纪后期以来,国际上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围绕社会主义的实践、未来何去何从形成截然相反的看法:
一种是否定的、绝望的看法。苏联和东欧在发生剧变之前,苏联共产党内部特别是高层对自己社会主义实践的看法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在本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评价上,不少人采取了全盘否定的观点,其中戈尔巴乔夫最具代表性,他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是异化的和扭曲的,是极权官僚主义模式和兵营式的社会主义,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已经遭到了战略性的失败,苏共几十年来只为专横的官僚体制服务,斯大林为首的党的领导强加给人民以共产主义的、乌托邦的发展模式。斯大林甚至把这一模式发展成集权制度,从而给人民带来灾难。二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看法上,不少人强调现在的资本主义已经不是从前的资本主义了,虽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不同的制度,但它们都在改变,不应再用对抗的范畴来思考,不能再把它说成是社会主义的敌人,而应当把它视为合作的伙伴。资本主义保证其生命力的普遍文明机制,比如私有化、自由市场化、民主化等,这些与社会主义的内容是相同的,应当加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体化进程。三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不少人持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看法,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自我发展的可能性估计不足,现在资本主义也能适应时代的挑战,过去资本主义的剥削和掠夺本性不可改变的观点已经过时了。叶利钦就说过共产主义思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幻想,他不知道共产主义能在哪一天、哪个时辰在苏联实现。在他看来,共产主义只是一种理想,是空中楼阁,根本不应试图在这里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教条现在已经过时了,可以取消了。四是在本国社会主义改革上,不少人强调要彻底改革,要进行革命性变革,认为在原有的社会制度内不可能解决现在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戈尔巴乔夫就说过要校正一个多世纪以来被共产党人视为准则的我们实际行动的主航道,要粉碎斯大林主义意识形态及与其有关的一切东西,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
在创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尽管在苏共二十八大上,部分中央委员曾就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等人的看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利加乔夫就认为,不应当诋毁历史,而应当求助于过去的英雄人物,鼓励人民向他们学习,鼓励人民热情工作。他认为,过去的历史虽然复杂,却是光荣的。改革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是我们生活中最珍贵的东西。赛金则也强调,在改革体制方面的弊端时,绝不容许向社会主义本身泼脏水,绝不容许从群众首先是青年思想意识中勾销有关社会主义的价值、成就和事业,等等。但是,这些意见并没有成为主流,也没有阻挡住苏东的剧变。
另一种看法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给予肯定,对其前途充满信心,但是同时强调社会主义需要调整和改革。其主要观点概括起来有如下四点:
一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问题,认为,二战后资本主义的确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在本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客观地产生了一些问题,但这并不能改变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因为资本主义的失败和最终灭亡,所有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和劳动者的解放,没有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进程。
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认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没有失去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某些方面会过时,但整体不会过时,基本原理和主要思想不会过时。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在于“同实际相结合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尽管当今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仍然适用,这些原则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根据当今情况予以充实并在具体情况下加以贯彻。
三是关于“苏东剧变”问题,认为,“苏东剧变”只是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这不仅不能证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破产,而是证明了那些违背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东西的破产;“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的危机,但这是社会主义“发
展中的危机”,资本主义也存在危机,但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苏东出现的情况并不表明资本主义获胜和社会主义灭亡。只是各种社会形态更替都要经历的一个进程,经历一个必然而又不可避免的发展过程。
四是关于社会主义前途问题,认为,社会主义一定会从“苏东剧变”中吸取教训,调整自己,并在不同国家取得新胜利新成绩。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社会主义对有关国家的历史发展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虽然当前社会主义国家存在问题,但社会主义本身有能力自己解决,在克服经济文化落后和资本主义统治带来的巨大弊端方面,社会主义表现出并继续表现出优越性,共产主义仍然是能够实现的理想和最终目标。
当然,孰是孰非,孰对孰错,孰优孰劣,从根本上要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竞争的结果,最终只能由时间作出评判。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社会主义何去何从却是关乎政党执政合法性以及未来走向的根本性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主动革新
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国的政治经济关系错综交织,战略竞争不断加剧,意识形态领域暗潮涌动,世界社会主义处在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开始进入多样化、多层次发展的新阶段。除中国共产党外,世界上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即越南共产党、朝鲜劳动党、古巴共产党、老挝人民革命党,都围绕吸引和凝聚群众,立足本国国情,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变革,探索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和执政合法性建设。这些做法各具特色,并取得一些效果。主要的做法有:
一是以满足群众的要求为导向调整党的执政纲领和政策等。不少政党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开始调整党的纲领和方针,制定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主张,使党的施政措施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争取人民支持,巩固执政地位。越南共产党较早认识到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以及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越共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标准就是“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民主、文明”,他们借鉴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党的建设为关键”推进社会主义革新,并将党内民主建设放在党建的核心地位。在明确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领导机构和各级党组织的工作制度,明确了党委内部的分工和职责,并在中央全会上实行质询制度。朝鲜劳动党针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坚持以“先军政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提出“军事先行,先军后工”的口号,明确了军队在国家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该党又将先军思想拓展到经济、外交等领域,提出“先军经济路线”和“先军外交路线”,并将“先军政治”确定为朝鲜“建设强盛国家的基本战略路线”“最符合当前历史条件的最强有力的社会主义政治模式”。古巴共产党在面临美国封锁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双重压力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通过修改党章和宪法,进一步确定了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并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作为凝聚党心民心的旗帜。古巴共产党根据实际情况,把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团结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为第一要务,实行全民免费教育、医疗,在分配中特别强调社会公平,要求各级党的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老挝人民革命党针对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长期困难和党内消极现象蔓延的情况,提出老挝尚处于“为逐步进入社会主义创造条件的历史阶段”,将发展生产力,建设商品经济作为现阶段的中心任务,强调用科学的方法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断增强全民的社会主义意识和民族自主意识,并在宪法中明确了人民革命党的执政地位。
二是改革和创新党的建设。多数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社会心理变化,及时调整和改进党的建设,突破传统模式,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探索新途径、新方法。越南共产党注重从政治、思想、组织和作风四个方面加强党的建设,力求将党建设成为纯洁、坚强的政治组织。2001年,越共九大决定全面开展党建整顿运动,同时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改进了中央委员会的选举方式,强化了中央检查委员会的监督职能,建立和完善干部责任制和干部交流制。探索高层选举中增强竞争性的办法,推进党内民主。古巴共产党注重抓党的廉政建设,1996年颁布了《国家干部道德法规》,对党和国家工作人员规定了26条戒律,2001年设立了审计监察部和中央、省、市三级申诉委员会,对腐败和违纪现象坚决查处。老挝人民革命党认为党内,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统一是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提出要努力从政治、思想和组织上加强党建,以达到全党的高度统一,并定期组织党内理论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分期分批培训中高级干部。
三是提高执政党驾驭经济和社会的能力。一些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逐步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强行政效能,争取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越南实行革新开放以来,越南共产党致力于提高管理市场经济的能力,以挖掘内力、扩大内需为中心,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经济发展,主要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动员各种力量发展经济,特别重视国企、集体经济和私人企业的发展,并明确允许党员从事私人经济;深化行政改革和金融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等等。通过经济改革,越南的经济形势有了改观。朝鲜劳动党在“先军政治”模式下,也重视经济建设,依靠军队发展经济,提出了军队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捍卫者”,也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组织军队接管重点企业,参与大型工程建设,安排大批复员军人赴边远落后地区支援经济建设。针对生产力落后、经济长期困难的国情,老挝人民革命党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逐步推进经济革新,采取了很多措施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改革力图使党和政府从微观经济中抽身出来,加强在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和宏观管理职能。苏联解体后,古巴失去了国际市场和外来援助。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古巴共产党着手进行经济改革,并提出以“不放弃革命原则,不放弃社会主义政权和不放弃为民造福的目标”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能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作为检验改革成败的标准。1997年古共五大提出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同时,搞一些市场经济,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但不搞私有化,推出了六个方面的经济改革政策。
四是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的先进性。大多数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调整和改进执政模式,不断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密切与群众的关系,理顺党与政府、党与社会的关系,扩大党的社会基础,改进党的宣传方式,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越南共产党在坚决反对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党内生活的透明度和公开性。2001年,越共九大召开前,通过新闻媒体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草案向全社会公布,征求群众意见,并将中央委员会的选举方案以及中央领导人的家庭住址、电话公之于众,方便普通党员和群众反映情况,提出意
见。越南共产党注意正确处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对一些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坚持公开报道、公开处理,并将领导干部自我批评和工作整改结合起来,形成制度。朝鲜劳动党贯彻“先军路线”,在全社会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通过全民学军、拥军、援军来实现社会的组织和管理,党的领导“身先士卒”,经常到军队和地方视察,召开各种会议,对各项工作给予具体指导,并通过报纸、广播等大众媒体向群众通报党的最新指示,使群众能够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古巴共产党重视改善党群关系,领导干部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阅读群众来信,并坚持经常深入基层,直接听取群众意见,及时改进工作。鉴于国内能源短缺的状况,古巴共产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各级领导在没有紧急事务的情况下不得拒绝沿途群众搭乘领导专车的要求。古巴共产党还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加强舆论宣传,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改善党的社会形象。
三、谨慎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平衡
效率与公平,是现代社会的两难问题,同时又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类型的执政党都必须应对的问题。两者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权力地位。当今世界不乏执政党因为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丧失了手中的政权的例证。譬如连续单独执政长达71年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它在任期间整个国家经济实力有了显著增长,1999年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但是,社会分配严重不均,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贫困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被称为“制造穷人的工厂”,最终该党丧失了民心,在2000年的大选中惨遭失败。同样,印度人民党执政8年中,GDP年均增长达6%,可是贫富差距过大,80%的群众没有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3.5亿人口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下,最终该党也难逃下台的命运,败给了高举社会公平旗号的印度国大党。而苏联和东欧的共产党在执政期间,经济形势不断恶化,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与西方的差距越拉越大,广大群众逐渐对当政的共产党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怀疑,改变现行制度的想法慢慢滋生并蔓延开来,经济的低效和匮乏最终成为导致共产党垮台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是世界各国政党都极为关注的事情,无论是左翼政党还是右翼政党都试图在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一方面,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先把蛋糕做大,仍是多数执政党的战略选择。能否促进和保障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衡量执政党执政绩效的最基本、最直观的标准,是执政党获取政治支持的重要根源。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明确提出,经济发展是新加坡的唯一出路,也是党执政合法性的根基。正如李光耀所指出的:“一个国家,假如政治上、经济上没有进展,老百姓生活没有改善,人民的不满情绪依然存在,或迟或早,该政权都是会垮台的。”西欧社会民主党总结自己的执政经验时也提出促进经济增长是党能够继续执政并贯彻自己的政治理念的首要条件。因为只有经济增长了,才能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旨在缩小贫富差距的社会再分配政策才有保障。同时,靠适当的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扩大就业,增大劳动报酬在分配格局中的份额,以此来缩小差距,缓解和消化社会冲突。在加快发展方面,市场在刺激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很多国家执政党的肯定。如西欧社会民主党放弃了传统的生产资料社会化、国有化运动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做法,转向实行私有化运动,放松管制,推动市场自由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能力。英国工党1997年执政后基本接受了撒切尔主义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遗产,经济政策上采取了紧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充分利用日益国际化、全球化的市场力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力求在市场经济范围内实现公平、机会均等和照顾弱者的理想。许多政党都认识到,单靠市场解决不了收入和财富的分配问题,缺乏有效的调节机制必然会导致严重的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公平,其结果是社会动**,效率也就无从谈起了。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法国社会党提出了“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不要市场社会”就是不容许社会全盘市场化、商品化,不通过自由市场来分配和再分配全部社会财富,不把利润法则当作衡量价值的唯一尺度。“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这一名言不仅反复被法国社会党所使用,而且也为英国工党、德国社会民主党等许多欧洲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所接受。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兼顾公平已成为左右翼政党的共识。
但是,考虑到传统的高福利制度不仅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而且造成了对福利的依赖心理,抑制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一些政党改变了过去消极的福利政策,重构积极的福利政策,重新定位政府在福利制度中的角色,研究福利的对象和方式。英国工党就认为,政府的角色不必是提供所有的社会保护,而是为其提供组织和规范,福利只是对穷人提供一种扶助而不是一种施舍。近年来一些政党开始在福利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首先,变单靠国家承担社会保障资金为投资主体多元化。在社会保障的供给上,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团体要与政府一起承担责任。如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强调个人负责,把福利降低到最低水平,只给残疾人或老人提供社会保障,而其他国民主要通过个人的力量来积蓄用以支付自己的医疗、失业和养老等费用所需资金。英国工党政府实行福利开支市场化,大量引进私人资本,按市场机制运作,提高投资效益。
其次,变直接提供经济资助为投资人力资本。一是大力投资教育事业,提高公民受教育水平。瑞典社会民主党人认为,教育是公正和工作的关键。为了纠正现存的分配不公平,更公平地分配受教育的机会和知识比事后对财富进行再分配更有效。为此,社会民主党政府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尽可能地公平分配受教育的机会,使整个国民的素质都得到提高。二是给失业人员提供职业和技能培训,鼓励他们重返工作岗位。英国工党政府强调,为有能力工作的人提供工作,为无能力工作的人提供保障。福利救济受益范围集中在老人、无劳动能力者以及单亲家庭等社会弱势群体。对于仍有工作能力的人要对他们进行新的职业培训,鼓励他们重新就业。英国政府规定,被解雇人员和18~25岁的失业青年必须在自愿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求职的情况下,才准许领取失业救济金。对“失去工作能力者”定期体检,查明已恢复工作能力的人就不能再享受疾病救济,只能领取失业救济金。
最后,变注重分配和结果平等为机会和起步条件的平等。通过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来缩小贫富差距强调的是结果的平等,这种结果的平等不利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英国工党强调人的平等主要应该是人的机会均等,即在可能的范围内,人们寻求财富、权力的机会平等,而不是将个人平等片面地理解为个人对财富占有结果的绝对均衡。这种积极的福利政策正在尝试中,还未显示效用,但是,它打开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章完)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