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4章,春川大捷
“传我的命令,准备撤退。柴胜三郎没有太多的犹豫,但是在说出这番话的时候透露着许多无可奈何。
“什么?撤退?”副官大惊失色的说道。
“今天之内中**队一定会利用毒气弹撕开的防线发动反攻,这次反攻必然会重创我们的主力部队。现在我们几个师团早已是穷途末路之时,根本没有再反击的机会,最终就会像之前的战争那样,一路被中国人压着打、追着打,直直全军覆没。”柴胜三郎冷冷的说道。
周围的幕僚们听到这番话,立刻联想到第十七师团、第十六师团、第十师团和第七师团的下场,朝鲜战争进行半年之后,整个战局开始松动,然后就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失败。朝鲜北部的战斗,活生生葬送了四个师团的兵力,而春川这里一旦松动,只怕现存的几个师团也会步入覆灭的后尘。
“可是,可是其他部队……难道就这样算了?”副官连忙问道。
“时间已经不多了,如果我是中**队,最迟一个钟头之内就会发起进攻。我们能撤退多少是多少,这场战争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但总得让更多的士兵能够平安贵国,或多或少也算是保证我们大日本帝国的生力力量。总之,不必再多说,立刻遵行我的命令。”柴胜三郎说完这番话之后,果断的转过身走进行营帐篷,不再有任何的迟疑。
众幕僚相互之间对视一眼,如今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只能各自叹息,然后按照柴胜三郎的命令开始执行。
柴胜三郎的预测一点都没有错,就在第十八师团刚刚开始撤退时,蓄势已久的中**队发动了大规模总攻。今天早上绿魔部队的投弹比较集中,基本上把毒气弹全部投放在春川东北方向的阵地,造成驻守在这里的第八师团损失惨重。
这所以集中投弹,就是为了给发动趁机突进作战提供足够空间。毕竟中**队的防毒设备不多,如果投毒范围太广阔,在接下来的进攻当中就会造成友军误伤。
三十五师和三十六师先头部队全员佩戴防毒面罩,向春川东北方向发起进攻。
其余两个师的部队则从西北方向切入,并且尽量向侧翼绕道,避免进入毒气扩散范围。
往日还算坚固的日军阵地,在经过这两天毒气腐蚀之后,已经变得脆弱不堪。
东北阵地一触即溃,三十五师和三十六师先头部队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克了第一道阵地,士兵们沿着坑道向后方蔓延。除了前面一些坑道还没有遭受毒气影响,因此多多少少有几分抵抗力之外,后方阵地全部被笼罩在黄绿色的烟雾之中。坑道里面歪歪斜斜到处是日军士兵的身体,这些人全部口吐白沫、神志不清,还有一些则在全身**、抽搐不已。
中国士兵一开始还打算对着地上的日本兵补枪,尤其是那些手持散弹枪的士兵,看见扎堆的日本兵就喷射一枪。可是随着推进的越来越迅速,他们发现光顾着补枪杀人太耽误时间,不仅如此,还把身上携带的子弹消耗太快。
因此,各级军官赶紧下令约束士兵,不要理会失去行动能力的日本兵,要在第一时间把火线推进城内。后续的士兵于是不再理会那些倒在地上的日本兵,只是一味的向前跑。很快先头部队就横穿了东北阵地,开始向春川城关发起进攻。
从东北阵地一路逃跑的日本士兵根本不敢反击,他们有的吸入了少量毒气,有的完全丧失斗志,还有的更是晕头转向、不知所措。第八师团只顾着逃跑,哪怕零星的反抗都没有,就这样将城外阵地拱手相让。
还没到中午,三十六师先头部队已经开始发起城关抢攻作战。此时毒气在经过几个钟头的漂浮之后,已经在空气中消散淡开,中国士兵纷纷脱下防毒面罩。毕竟大热天的戴上这些东西徒添负担,正中午的作战必然要保持良好的体力才行。
事实上,春川城内的日军守卫部队混乱不堪,所有大队、小队完全是各自作战,上下之间失去紧密的协调能力,很多从各级指挥部传递的命令都无法严格执行。三十六师利用携带来的迫击炮、轻机枪等重火力,不费吹灰之力就攻破了城关防线,一鼓作气冲进城内。
不过由于春川城内日军兵力不少,这次大反攻从早上打到傍晚,都未能将日军全部击溃。除了第十八师团撤退之外,另外三个师团则被死死咬在城内以及南部郊区,在指挥系统混乱的状况下,不少日本士兵们只能选择顽抗到底,因此在城内街头巷尾的短程交火中,总算给中国部队造成了一定阻击。
天色暗淡下来后,整个春川外围三大阵地全部被拔掉,三十三师、三十四师在西北方向歼敌超过四千之众。两个师的后续主力部队快速向南方运动,试图包围春川,截断日军的退路。这次作战已经不再是攻城略地那么简单,既然已经使用毒气弹,那就意味着要彻底打垮这里的日军主力部队,最大程度制造杀伤情况。
这一切的目的都为了打击英日联军的信心,为三个月之内结束朝鲜战争做铺垫。
中国在春川使用毒气弹的消息直到六月二十日才传递出去,很快在整个亚洲引起轰动。这可谓是亚洲近代战争当中首次实战使用毒气,而且制造的伤亡量令人震惊。尽管目前还没有详细毒气弹伤亡报告,可粗略的计算连续两天投放毒气弹,最起码导致六万军人和朝鲜老百姓受害,死亡人数绝对不低于八千人。
日本、英国、沙俄等国家立刻在舆论上大肆抨击中国,甚至扬言要使用毒气弹进行报复打击。不过中国当局很清楚这是再明显不过的虚张声势,在协约国阵营当中,也只有英法两国有毒气弹的储备,日本已经穷的连普通炮弹都制造不起,沙俄更是政体混乱犹顾不及。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