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本此时还不知道自家师团长为啥会下达这样一个命令。对于还残存着蝗军所向无敌的思想的藤本来说,这就是耻辱啊!
可是,命令就是命令,藤本不得不去执行这个命令,而且还要不打折扣的去执行。所以,他第一时间给城内的守军下达了新的命令:“立即返回营地,调动所有能调动的汽车、摩托车、各种牲畜到军营。所有勤务人员、宪兵、侦缉队,立即到城防司令部集结待命……”
要从一个县城撤退,不是说退就能退的,没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准备,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别的不说,光是把队伍从城内各处给集结起来,就至少要二十多分钟。还要整理财物、整理需要带走的各种物资,处决抓起来的犯人,把有必要带走的犯人带走……等等等的事情很多。
当然,如果鬼子现在是在战斗中突围,那就快多了,直接跑就是了。这不是战斗还没打响么?鬼子也就只是在县城东边跟北边发现八路的队伍而已。所以,藤本根本就不清楚他现在面对的形势有多么的严峻,就跟他不知道井关仞为何要把武乡县城放弃是一样的。
井关仞为啥会放弃武乡?他怂了啊……嗯,用这个字来说井关仞还是比较合适的。具体的原因,就是井关仞掌握的更多的信息,也从战略上做出了一个让步。藤本不知道,井关仞知道啊,前几天,他刚刚在沁源的战斗中,快速的被歼灭了两个大队,这就没了2200多人了。
现在呢,被浅井带去扫**的队伍,至今就没有确切的消息传来,只是监漳据点附近的侦缉队密探,赶回了县城,报告了监漳据点的战斗,还报告了听到蟠龙镇的战斗的声音的消息。
结合这两个消息,再看看八路的大部队已经携带重型炮火去了武乡那边,井关仞再也不去犹豫什么,直接下令放弃县城。还犹豫啥啊?浅井估计已经去天照大神的国度里去了,这事情又不是没有发生过?反正36师团被八路成建制的快速消灭队伍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都习惯了……
一下损失了5000多的兵力,井关仞很想把军刀插入自己的腹部……可是他没有勇气,就只能先把防御范围缩小一些。
嗯,放弃武乡,把守军放在沁县,保证白晋线这条交通线的安全,是他现在能做到的最大保证了。虽然,没有了武乡,榆社也就保不住了,然后八路就能以榆社为中心,向西威慑白晋线长达几十公里的一段的安全。但是……总比被八路一大口一张,一口口的把自己的队伍跟防区吃掉要好吧?
县城这边的事情,外面的丁团长他们却是不知道的,甚至知道了都不会相信这是真的!小鬼子有多么的疯狂,多么的难缠,他们可都是清楚的。虽然,最近一两年小鬼子越来越弱,也越来越好打了,但是总不至于望风而逃吧?
“伪军们,还有最后两分钟,再不投降,我方将会发起正式进攻,到时候一切就都晚了!我们首长说了,战斗的时候枪弹可不长眼,是敌人就要消灭的……”动员队跟宣传队的战士们,此时还在对着伪军们进行争取工作。甚至,反战宣传队的那些日籍八路军,也有人在对着炮楼,用日语喊话,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化这些同乡,别再给那个什么天皇卖命,那都是贵族老爷们的欺骗,咱们贫民百姓啥好处都没有,还得搭上一条命。
战线前面很是热闹,但是双方除了这些宣传队跟动员队的动静,竟是很默契的没有开战,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
只是,跟八路战士们热血沸腾,等待着激烈一战的情绪不同,伪军们却是在胆战心惊。在某段战壕中,几个伪军的排长,相互对视,都能看出对方眼中的挣扎跟焦灼。时间不等人啊,再数115个数,八路就打来了啊!看看那些汽车,看看汽车上那粗粗的枪管,还有车头那个粗粗的炮管……
这些伪军排长们虽然没啥见识,但是也知道自家的血肉之躯,是挡不住这些武器的打击的!而且,拿着唯一的望远镜,有个排长甚至看清了突击队员们眼中的蔑视跟冷漠中带着杀气的眼神。这个眼神,从他们在鬼子眼里见到的疯狂的杀意不同,那是带着刻骨的仇恨的眼神,是那种恨不得生吞自己的血肉,眼神啊……嗯,就这会儿的功夫,还剩下109个数。
“老章……”某个排长对着边上的章排长小声的示意了一声,他们俩就接近了自家的连长。
“你们俩王八蛋想干啥?章有财,赶紧把你的白衬衣给老子脱下来,做一个白旗!到时候,你举着白旗,咱们全连的兄弟都一起向着八路那边跑。记住了,把武器都放下,别让八路同志们误会了!老子自认为没干过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反而在忻口一线还跟鬼子拼过命……”
“这就来!”章排长用平生最快的速度,把军服脱下,白衬衣直接撤开口子,随手就绑在了边上有人递过来的杆子上。
“兄弟们,反水了,把武器放下咱们赶紧跑!”这边白旗做好了,距离最后时限还有仅仅20秒,这位连长大吼一声,当先跳出战壕。
然后,反应过来的章有财,也跳出战壕,高举的白旗,飞也似的向着八路这边跑动。一边跑,一边还喊着:“八路兄弟,别开枪,我们投降……”
他们这边一带动,竟然起到了连锁反应,临近的两个连的阵地上,也有不想死在这里的伪军士兵,放下了武器,奔着八路这边快跑。
很明显的,整条防线上,凡是距离东关据点超过300米的位置,都有伪军的士兵没命似的向着八路这边奔逃。这些伪军士兵,有的放下了武器高举双手,有的还挥舞着白毛巾,表示投降了……总之,伪军的阵地上乱成了一窝蜂。
展开全部内容